初心不改 實業報國 濟源鋼鐵改制20年 納稅超100億
( 現代物流產業網 2021年11月02日 現代物流報全媒體記者/何文忠 )
導讀:2001年,濟源鋼鐵由地方國有企業改制為全員持股的民營企業之初,提出“國家多收,企業多留,員工多得”的愿景在今天已經變為現實。
2001年,濟源鋼鐵由地方國有企業改制為全員持股的民營企業之初,提出“國家多收,企業多留,員工多得”的愿景在今天已經變為現實——改制20年來,納稅101.12億元、企業規模從年產鋼不足30萬噸躍升到500萬噸、員工人均年收入達改制前20年的9倍。
改制為企業發展注入動力
2001年,濟鋼的體制改革在當時曾引起社會轟動,成為中國鋼鐵行業整體改制先行者,濟鋼的經驗和做法更是在河南省內引發關注,并在“全省國有企業改革工作會議”上作為典型案例做經驗介紹。
20年來,濟鋼人深感責任重大,不敢絲毫懈怠,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,凝神聚力,砥礪前行。在行業激烈的競爭中,挺住了洗牌,戰勝了死亡,成為河南10多家、全國近200家同時期、同類型國營小鋼鐵企業中的唯一幸存者。20年間,濟源做到了“兩個堅持”,一是瞄準行業差距,堅持長期不懈的裝備工藝改造,二是面向市場需求,堅持長期不懈的產品結構調整。使企業規模從年產鋼不足30萬噸躍升到500萬噸。先后投資百億元實施了“百萬噸擴改”、“二百萬噸擴改”、“四百萬噸擴改”和“五百萬噸擴改”工程,使鋼鐵主線工藝裝備邁出了大型化的步伐,企業先后進入了中國企業500強、制造業500強、民營企業100強、裝備制造業100強和世界鋼企100強的陣容。
濟源鋼鐵(集團)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玉田
改制20年,濟鋼何以取得驕人成績?在11月2日舉行的濟源鋼鐵(集團)有限公司“改制20年,納稅100億”信息發布會上,作為公司的掌門人李玉田給出了答案:“一是得益于黨的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和國家強大的宏觀經濟背景,得益于黨和政府為民營經濟創造了良好的創業環境。二是得益于體制機制的創新。三是得益于區域內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。”
新發展理念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
20年櫛風沐雨。濟源鋼鐵在企業轉型升級、產品結構調整方面,成功實現了“普轉優”、“優轉特”、“特轉精”,優特鋼產品迅速占領了中高端裝備制造業市場,成為美國卡特彼勒、國內三一重工、徐工等工程機械,德國戴姆勒、中國一汽、東風、重汽等汽車企業,德國舍弗勒、中國哈、瓦、洛等軸承企業的主力供應商,并在風電、軍工、高鐵等領域廣泛應用。濟源鋼鐵也由此進入中國特殊鋼生產企業的第一陣容。
濟源鋼鐵認真履行企業義務,為社會履職盡責、積極貢獻,實現了“投資有回報,企業有利潤,員工有收入,政府有稅收”。
在發布會上,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駱鐵軍通過視頻發表講話。駱鐵軍表示,正是改制,讓濟源鋼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走出了四條發展道路:一是走出了一條轉型升級發展之路,濟源鋼鐵由生產普通建筑鋼材轉型生產工業制造用鋼,產品結構實現了普轉優、優轉特、特轉精,躋身于中國優特鋼企業第一陣容;二是走出了一條科技創新發展之路。濟源鋼鐵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及研發投入,近年來共開發出300多種優特鋼品種,企業持續發展實力更加扎實;三是走出了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。濟源鋼鐵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和使命,引進先進工藝技術,建立了高效、清潔、低碳、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,全面實施超低排放;四是走出了與地方和員工共同發展之路。濟源鋼鐵改制20年納稅超過100億,為地方創造了大量就業和稅收,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。
回報社會彰顯民企擔當
20年來,濟鋼人不僅經受住了市場經濟大潮的洗禮,在生存和發展的道路上,克服了無數艱難險阻,更是實現了“由建筑用鋼到工業用鋼、由普鋼到優特鋼”的跨越式發展,形成了年產鐵、鋼、材各500萬噸的產能,成為了中西部地區最大的優特鋼企業、首批全國達標準入的45家規范性鋼鐵企業之一,在剛剛公布的河南省鋼鐵行業綠色發展排行榜上位居第二名。濟源鋼鐵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,勇于擔當社會責任,積極發展慈善和公益事業,據不完全統計,改制以來,除稅收外,另有員工薪酬、社會保險、電費附加、股東分紅等其他社會貢獻70億元。在救災、扶貧、助學助殘等方面累計捐資6000余萬元,彰顯了民營企業的擔當與作為。
當前,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,對每一家企業都是機遇性、競爭性、重塑性并存的變革挑戰。濟源鋼鐵作為傳統制造企業,面臨著環保壓力不斷加大、利潤空間不斷壓縮、市場競爭愈發激烈、轉型發展勢在必行等巨大壓力,發展必將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。
濟源市示范區管委會主任、市長莊建球
濟源示范區管委會主任、市長莊建球在發布會講話中對濟源鋼鐵的發展予以肯定的同時,提出三點希望:
一、希望濟源鋼鐵在新的起點上,堅定不移深化轉型,為發展凝聚動力。二、希望濟源鋼鐵在新的征程中,矢志不渝強化創新,為發展注入活力。三、希望濟源鋼鐵在新的形勢下,持之以恒堅持綠色低碳,為發展贏取主動。